甘孜州政协
藏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来源: 发布日期:2007/10/11 浏览:4754
字号: A+ A A-

四川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


甘孜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及政策研究

                    

甘孜州文化局


按照州委、州政府关于培育文化产业的重要战略决策,全州上下遵循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推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坚持政策引导,营造发展环境;坚持体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坚持培育市场,壮大规模实力;坚持品牌战略,构建产业体系。以改革为动力、以规划为蓝本、以项目为载体、以人才为根本、以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民营文化经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业总量得到提升,项目工作取得实效,基础工作得到加强,产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


一、甘孜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为打造出富于民族特色、区域特点的民族文化产业,甘孜州近年来按照大文化、大市场的发展思路,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和文化产业的特点,及文化产品在生产、流通、消费诸环节中的相互作用,在组织保障、政策制定、产业规划、项目储备、品牌打造、文化交流、体制改革等方面,并借助其他产业已有的市场,迅速启动、积极开展、切实做好民族文化产业开发与发展的一系列开拓性、创新性、前瞻性工作,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阶段性成果。

(一)甘孜州民族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的回顾

甘孜州在几十年来的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消除发展障碍,努力将民族文化资源优转化为资本优势、经济优势,促进了全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文化繁荣。

1、1956年,甘孜州民族文化事业开始起步。新中国成立前,全州仅康定有一个民众教育馆和文辉图书馆。1956年,甘孜州砸破封建政教合一制度的枷锁,取得了民主改革的伟大胜利,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甘孜的康庄大道,全州文化事业也在党的领导下开始逐步发展起来。

2、民族文化事业步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康巴大地,甘孜这片神奇的土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文化事业也从此步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在党的文艺路线指引下,宣传文化部门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紧密团结全州广大文化工作者艰苦创业、辛勤耕耘,无论在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群众文化、文艺创作、文物工作还是在文化市场、对内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一项又一项崭新的业绩。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随着全州各类文化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的改善,有效地弘扬了民族文化、宣传了甘孜藏区、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全州文化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到2006年底,全州国办文化企事业单位有62个,其中州级新闻文化企事业单位7个,县级文化企事业单位55个;全州有州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藏画研究院、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电影公司、电影院、新华书店、康定剧场各1个,18个县均建起了两馆一所合一的文化活动中心(文化馆、图书馆、文馆所)、新华书店、电影公司、影剧院,还有2个县文管所;此外,还有43个国办乡镇电影队、90个民办公助电影队、30个乡镇文化活动站(室)、1支专业性文艺演出队、17支半专业性的文艺演出队、15支业余藏戏团。

3、民族文化正由以文补文向产业化方向转化。近十多年来,甘孜州积极探索有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文化市场建设,通过对民族文化产品实施产业化开发和管理,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经过艰苦努力,全州文化市场已初见成效并正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开始起步。据不完全统计:全州2007年上半年,全州民族文化产业实现经营性收入6962万元,其中文化及其相关产业企业、事业单位实现经营收入2837万元,个体户实现经营收入4125万元,上交税收399.6万元。上半年全州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5061万元,占上半年GDP比重为1.92%,文化产业行业解决就业5600多人。

近年来,甘孜州对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进行合理有效的优化配置,促进了资源优势向资本优势的转化;在此基础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重点突破口,集中力量优先开发优势区域、产业和项目,并在获得突破后利用其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其他领域的良性发展,使民族文化产业实现了从以文补文的初级经营活动向文化主体产业化方向转化、由单一国营办文化向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民营经济占相当比例的方向转化,由社会效益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转化。甘孜州民族文化事业正逐步向产业转变,并显示出了强大的发展后劲;文化产业链也正在不断延伸,并已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民族文化事业及产业优势与多元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1、努力开发利用格萨尔文化资源。为加强格萨尔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甘孜州于2002年先后成立了“抢救格萨尔文化资源领导小组”和“格萨尔文化资源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及“甘孜州格萨尔学会”。 同年6月又联合全国《格萨尔》工作办公室和省《格萨尔》工作办公室,共同举办了中国四川.甘孜州首届“相约格萨尔故里”千周年纪念学术论坛活动,邀请全国格萨尔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考察了全州12个县的格萨尔文化旅游资源,多途径、全方位地展示了极为丰厚的格萨尔文化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为弘扬甘孜州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打造格萨尔故里文化旅游精品和品牌、确立甘孜州格萨尔文化在国内国际的应有地位和最终确定甘孜州是格萨尔故里打下了坚实基础,提高了格萨尔故里的知名度。        

2、以节造势,广泛开展各种宣传文化活功。成功筹办了四川省第二届少数民族艺术节,参加了川、滇、青、藏四省区毗邻地区举办的四届康巴艺术节;全州还先后共举办了四届民族艺术节、中国西部康定情歌节,推出了“海螺沟国际旅游狂欢节”和“首届中国甘孜香格里拉国际旅游节”等节日活功。理塘、丹巴、石渠、甘孜、白玉、乡城、色达、炉霍、道孚等县还举办了声势浩大的艺术节。全州还涌现了象甘孜县这样的四川省文化先进县、丹巴县巴底中国锅庄之乡、巴塘中国弦子之乡,全国乌兰牧骑演出队先进集体---炉霍县乌兰牧骑演出队等一大批先进集体。同时,近年来还先后在央视录播了《康定情歌》、《情歌故乡风情》、《天堂的诱惑》等电视专题片,还协助拍摄了《康定情歌》、《我在天堂等你》、《格达活佛》等电视连续剧。通过充分利用各种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和各种传媒等,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宣传和节日文化活动,不仅继承弘扬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也充分展示了甘孜州传统的民族文化风情和康巴文化的独特魅力,扩大了甘孜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积极抢救发掘整理弘扬民族民间文化。(1)全州现已精心编辑出版了《甘孜州民间故事集成》(上、下二套)、《甘孜州藏戏志》、《甘孜州民歌集成》、《甘孜州音乐舞蹈集成》、《甘孜州曲艺音乐集成》、《甘孜州谚语集》、《甘孜民间歌谣》、《甘孜州文化艺术志》、《甘孜州民风民俗志》等民族民间文艺“十大集成”。 (2)深入抢救发掘整理倍受藏民族喜爱的民间说唱史诗《格萨尔王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关心《格萨尔王传》的抢救收集整理工作,50年代曾组织开展了一些抢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据粗略统计:仅甘孜州就收集了25部,包括37大本木刻本和手抄本;改革开放以来,甘孜州抓紧《格萨尔王传》的抢救工作,又征集各种手抄本28部,并翻译4部、撰写研究论文40余篇,有2人还受到全国格萨尔大会表彰。(3)充分挖掘、深入研究、全面继承、广泛弘扬藏族传统美术,促进甘孜藏画的创新与发展。为此,甘孜州于1991年在全国藏区率先成立了“甘孜州藏画研究院”。过去几十年来,甘孜藏画还在省以上及全国多次获奖,其中:美术作品《十世班禅大师藏区巡游图》还荣获全国第九届美展优秀奖。许多美术新作在英、美、法、奥地利、瑞士、印度、阿尔及利亚、日本等国和香港、台湾、北京、成都等地区举办联展和个人展,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

4、民族文艺创作推陈出新、硕果累累。在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文艺创作不断推陈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甘孜州30年文学作品集》、《孕育康定情歌的地方》、《甘孜藏画》、《康巴工艺美术》、建州50周年系列文化丛书等文学作品集和图书画册,同时还出版了《吉祥如意》、《康巴风情》等录相带和VCD。据不完全统计:近10多年来,全州共创作出各类文艺作品1380件,其中获地区奖的作品140个、获省级奖的作品265个、获国家级奖的作品52个,还有一批文艺工作者也多次获奖。其中: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999年第三届全国优秀电视音乐节目评比金奖。此外,全州还译制电影故事片302部、录音考贝455个,有3个获国家级奖,其中腾龙奖1个、骏马奖1个。

5、文物保护工作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全州现已初步完成文物普查,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5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丹巴古碉群已被列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德格印经院已基本完成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基础工作;炉霍县石棺墓发掘报告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

(三)采取措施、整合力量,保障统筹协调有序开发。

为发掘康巴文化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甘孜州委、州政府积极釆取有力措施,整合力量、统筹协调,在全州上下达成了广泛共识, 切实保障民族文化产业的有序开发,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界支持和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甘孜州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是确立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在统一思想、深化认识的基础上,甘孜州在第八次党代会上提出“做好五篇文章、培育六大支柱产业”,率先在全省将文化产业纳入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正式确定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从而确立了文化产业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列入州委、州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先后多次召开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会议,召集全州各县的书记、县长和分管副书记、州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共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大计,专题研究部署了文化支柱产业的各项工作,展现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宏图。三是统筹协调全州民族文化产业开发工作。甘孜州专门成立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并建立健全了领导小组和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等相关规章制度,加强了对全州文化产业工作的领导、协调; 同时在州委宣传部增设了民族文化产业科,落实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专门的工作人员,为全州文化产业开发与发展的规范有序提供了组织保障,促进了工作的科学化和制度化.四是州县分别设立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发展文化产业主导行业、扩大文化经营企业规模、编制文化产业项目、开发重要文化产品、创作文艺精品、培养文艺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

(四)科学规划、政策保障,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一是组织制定《甘孜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甘孜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并组织州级有关部门和单位会同省社科院康藏研究中心,在没有经验和借鉴的情况下,对全州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归类,并详细分析、认真研究、科学定位,找准了优势,对亟待保护的文化资源提出了保护措施,编制完成了全省第一、西部率先、国内市地州中首例的《甘孜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并于2002年5月底通过了终审,明确了甘孜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为产业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参与经济文化交流与市场竞争指明了方向。二是出台了有关文化产业的各项政策规定。州委、州政府2004年以来相继出台了《甘孜州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意见》、《关于贯彻落实文化经济政策 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民间手工艺业的决定》等一系列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实施办法和保障措施,为全州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创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

(五)扶持企业、运作项目,打好文化产业物质基础。

一是积极培育和扶持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积极扶持文化企业、培育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并着力促进其蓬勃发展,是突出文化的经济属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抓手。甘孜州特别强调扶持和引导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壮大,实现“放水养鱼”,使民营经济成为甘孜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与2005年相比较,目前全州新增文化经营企业和单位96户,同比增长96%;新增文化经营从业人员2886人、同比增长120%。二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是带动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为给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实现文化产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甘孜州采取以项目为依托、支撑和载体的方式,实施以项目带动产业的发展战略,建立了“甘孜州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库”,储备了一批具有开发价值和广阔前景的文化产业项目,并积极做好项目的储备、推介、申报、立项和实施工作; 同时不断加大对项目的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使项目工作获得了较大突破。其中《格萨尔千幅唐卡画》项目已被省列为向外推出的重点项目。同时在康东、康南、康北文化产业园区实施的重点开发建设项目也已初见成效。其中:国家投资百余万元的泸定桥抢险加固工程已全面竣工,康东的红色文化、嘉绒古碉文化、香巴拉文化、情歌文化等产业园区正在形成;重点项目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已竣工,丹巴美人谷演艺中心、康巴藏医药博物馆、康巴博物馆也完成了主体工程;香巴拉园区中继情歌广场、康定剧场和体育场改建之后,康定情歌一条街、情歌影视、海螺沟唐卡画博物馆等项目已完成前期工作,也进入了规划设计阶段;康南的亚丁香格里拉艺术中心完成了主体工程;康北格萨尔园区中的德格印经院正在进行维修,以德格印经院为主的中国藏族雕版印刷博物馆也完成了前期工作。通过组建文化企业和运作文化产业项目,探索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投融资渠道,构建了多元化的投融资主体,初步形成了各类投资主体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走出了一条有明显市场特征和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六)发挥优势、文化扬州,打造中国西部魅力甘孜。

甘孜州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文艺本身所具备的浓郁特色和与不同文化的和谐兼容,在民歌、民乐、民族演艺等歌舞文化方面更使它透射出了特殊的魅力,已经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取得了显著成绩。因此,甘孜州近年来充分发挥以藏族歌舞为主的民族文艺的独特优势,实施“文化扬州”战略,积极加强和促进国际国内和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着力打造中国西部的“魅力甘孜”,大大提升了知名度、吸引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的目光。目前,就甘孜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态势来看,最具发展潜力、最有活力和已经形成了一定影响力的,是文化产业中的演艺业,比之其它尚处于起步或发展初始阶段的产业而言,演艺业已具备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不仅较好地宣传了甘孜州,在省内外、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全州整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全州演艺业龙头并代表甘孜州民族歌舞最高水平的州歌舞团,曾荣获省级和国家级“五个一”工程奖和文艺大奖71个、多次赴国外和全国各地巡回演出、交流,还赴台湾开展了两岸文化交流活动;2004年9月又应世界文化开放发展组织的邀请,赴韩国参加了具有“文化界的奥林匹克”之称的“首届世界文化开放发展大会”,并以其精湛的表演一举荣获表演类最高奖——“世界和平奖”。 《康定情歌》、《梦幻康巴》两台精品剧目,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和四川省第五届少数民族艺术节期间,获得了多项大奖,并开始走向文化产业之路,目前两台大戏的商演与有关文化公司已达成了相关协议。同时,色达县民间格萨尔藏戏团代表中国政府,于2005年8月参加了在波兰共和国扎柯帕内市举行的第37届国际山丘民俗节,并以优异的成绩摘取了此次大赛所设的5项大奖,随后我州与波兰扎柯帕内市签定了建立友好市州的意向书。此外,甘孜县、色达、巴塘藏戏团和石渠县乌兰牧骑演出队、白玉县业余演出队也曾先后赴北京、大连、上海、广州、深圳、珠海、石家庄、张家港、白海、成都、昆明、拉萨等大城市和青海、云南、西藏等省区开展文化交流演出。另外,近年来州内有关县及一些旅游景区、宾馆饭店已成立了10个面向市场的演艺中心和民族歌舞表演队,在各种经济文化活功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由此可见,演艺业在甘孜州文化产业中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是十分广阔的。

(七)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

甘孜州积极探索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路子、开展丰

富的文化活动,既活跃了城乡文化生活,又满足了外来游客对民族文化的需求。同时多角度、多方位地介绍和宣传了甘孜州,让更多的人认识了甘孜,让更多的人流、物流流入甘孜,为招商引资、加快建设营造了出良好的氛围。同时,文旅结合,还集聚了一批文艺表演人才、创作了一批高水准的节目、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通过几年的发展,甘孜州的文化产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认识上的差距。一是不少基层文化单位认识不足,方法不够;部分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认识也不到位,尚未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二是存在“条件论”的差距,认为我州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条件尚不成熟;三是一些单位和个人只重视文化的事业属性,忽视文化的产业属性和商品属性,对工作还没有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势。

——缺乏必要的投入和政策支撑。由于文化产业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属性,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结构不合理,产业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差,缺少政策调控力和投入引导机制。

——体制性障碍制约发展。一方面文化体制改革尚不到位,制约了国办文化单位的产业发展,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指导文化产业发展的体系。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上存在着缺位和错位的问题,州民族文化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不能充分发挥履行工作指导、督促职能,工作大多局限在文化和新闻出版系统范畴,不能全面统筹全州的产业发展。

——组织形式规模偏小,创新能力不足。全州文化基础设施总体欠帐较多,现代化的文化产业生产和组织方式还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尚未形成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同时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

——部门协作机制尚需加强,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尚待建立完善。虽然州民族文化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均力所能及地做了工作,但真正摆上位抓上手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由于国家尚未建立完善的统计制度,我州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虽已有一定基础,但反映的指标不够全面准确,科学的评价体系急待建立和完善,为产业开发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

——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全州文化产业单位50%以上集中在康东四县,文化资本60%以上集中在康定。传统文化产业的比重较大,新兴的文化产业还没有发展起来,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竞争力差,还没有真正形成品牌。


三、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发展文化产业是维护自身文化安全,增强综合国力,弘扬优秀文化和拓展发展空间的时代选择和必然要求,作为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甘孜州,文化产业已成为推进甘孜州跨越式发展的助推器,也是符合州内外群众意愿的内在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性的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潮也波及到了像甘孜州这样较为偏僻的民族地区。面对着浩浩荡荡的发展文化产业的时代浪潮,中共甘孜州委、甘孜州人民政府主动应对,乘势而为,将培育壮大民族文化产业列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纳入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中,在全州范围内掀起了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高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各省、各地区都在纷纷思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并将注意力转向了以往较不为人所注目的文化领域。同时,面临着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文化强势文化产业的进逼,各级党委、政府也不得不思考发展自身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得出了发展文化产业是维护自身文化安全,增强综合国力,弘扬优秀文化和拓展发展空间的结论,发展文化产业成为了一曲时代强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甘孜州也毫不例外地积极思考本地区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众所周知,甘孜州拥有“康定情歌”的故乡、康巴文化的发源地、茶马古道的主线、香格里拉核心区、格萨尔王故里和嘉绒文化的中心等世界级文化品牌,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人和人和和睦共处”为核心的康巴文化以其历史底蕴丰厚、形态多姿多彩、内涵博大精深、地域特色浓郁、风貌浪漫豪放而散发着迷人魅力、吸引着世人关注的目光。立足于自身文化资源丰厚而独特的现状,中共甘孜州委、甘孜州人民政府敏锐地认识到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巨大空间,借鉴阿坝等友邻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将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列为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纳入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中并在中共甘孜州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得以通过,这一战略举措体现了甘孜州委和州人民政府可贵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另外,甘孜州还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开展了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专栏进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讨论,诸多专家学者社会名流均撰文各抒己见。最终在全州范围内形成了一致的舆论取向,就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是甘孜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强力推进“三个转变”,进一步巩固甘孜州文化大州地位,打造康巴文化品牌的现实选择。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应超前思考、超前发展。这一次大讨论的另一个成果就是在全州范围内树立起文化产业不仅能在经济发达地区搞,经济欠发达地区也能搞,不仅在城市能发展,在农村也能开花的观念;强化了文化事业单位的产业意识,减轻了文化单位对政府投入的信赖思想。对于文化的经济属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科学的新的文化发展观念已深入人心。


四、指导思想及发展思路


1.指导思想

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立足本州,面向国内外市场,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将民族文化产业培育成为甘孜州创建“生态经济第一州”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2.发展思路

坚持“13466”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即:依托康定一个中心;发展康东、康南、康北三大产业片区;培育文化旅游、演艺会展、文化娱乐、民族民间工艺品四大产业群;建立中国情歌城、海螺沟国际会议度假基地、丹巴嘉绒文化园区;德格康巴文化艺术基地、稻城香格里位生态文化基地和理塘香格里位文化产业园区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康巴民族博物馆、中国藏族雕版印刷博物馆、泸定桥历史博物馆、康巴岭嘎、格萨尔文化艺术城、丹巴美人谷演艺中心六大标志性工程。


五、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1、发展目标

我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近期目标是:

——建立起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和以产业政策为主要调控手段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文化产业运行框架。

——形成公有与非公有多元化发展的文化企业格局。培育一批对行业发展具有带动和扩散作用的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和依托当地优势资源,与旅游业紧密结合的中小型文化实体。

——初步形成以康定为中心,辐射全州,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开放型、多层次、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市场体系。重点培育文化旅游、演艺会展、文化娱乐、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群,形成规模化效益;打造一批品位高、特色浓、影响大、效益好的文化精品,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积极引导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充分发挥宗教文化的有利因素及其积极作用,使之服务社会,创造价值;通过包装、打造,向国内外推出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文化名人。

到2010年,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甘孜州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全州GDP的4%。

根据我州发展的实际情况,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中远期目标确定为:

——通过资源整合、市场扩张、资本营运,做大做强文化企业,使文化产业迈上高科技、规模化发展之路,形成结构合理,门类齐全,资源配置优化,产品特色鲜明,企业实力雄厚、集约经营、管理科学、竞争力强,拥有一定规模的现代生产、服务和销售网络,占有一定国内外市场份额的民族文化产业体系。

——建立起布局合理、相互促进、特色互补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和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与国际接轨的文化产业格局。

到2020年,把民族文化产业培育成为甘孜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全州GDP的10%。

2、基本原则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进行产品交换,通过市场实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经济价值,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以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的原则。依托丰富独特的康巴文化资源,针对文化消费市场的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服务)进入市场。用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服务),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的转变。

——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规划、政策、资金信贷、环境营造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同时,要遵循市场规律,运用市场调节机制,实现文化产业市场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改造文化企业,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参与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

——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发展民族文化产业,要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之间的关系,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对文化资源进行掠夺性、破坏性开发,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保持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树立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坚持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调发展,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文化产业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文化产业与建设小康社会,改善和提高当地人民生活质量协调发展。


六、重点工作任务


甘孜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是:近期(2004—2010年),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演艺会展、文化娱乐、民族民间工艺品四大产业。建立发展一批初具规模的文化企业和品牌产品,初步建成民族文化产业体系。中远期(2011—2020年),在先期发展的四大文化产业基础上,积极发展集约化程度高、效益好的音像影视、出版发行、网络文化及其它新兴文化产业,建立起较完善的民族文化产业体系。


七、重大建设项目


(一)康巴岭嘎项目

康巴岭嘎项目所在地位于康定南效距炉城镇10公里的榆林宫,利用原康定毛纺厂厂址,依托优越的地理区位和当地高口味的温泉资源,以康巴文化中的格萨尔文化为内核,以及神奇的南派藏医药而建造的一座园林式大型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康巴岭嘎的规划、建筑、景观方案设计经过反复修改、充分论证,已编制完成,并通过省级评审,现已完成主体建设。

该项目总占地面积89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1000平方米,总预算为1.018亿元。分为参观区、体验区、休闲区三区。主要建筑物有赤都尼玛(前区广场)、森珠达孜颇章(岭·格萨尔纪念馆)、达塘查摩(会议、表演中心)、扎西达吉(民族手工艺馆)、白玛孜俄(海子)、露天温泉洗浴场、协摩澈(山麓活动区)、夏秀拉隆(洗浴、藏区药保健中心)、色确素康(康巴美食阁)、约伊诺岭(宾馆)、千月岭(别墅区)、极乐园(密林景观区)等。

该项目提供康巴文化体验、休闲疗养、康巴文化观光、节庆活动、会展五大系列产品。成为国内外远程市场和国际入境市场的融格萨尔文化观光旅游目的地、康巴温泉疗养目的地和甘孜州其他旅游的导向型、集散型、休闲型为一体的中心驿站。

(二)格萨尔千幅唐卡画项目

甘孜州是岭·格萨尔王的故乡,有着丰富的格萨尔文化资源。作为“东方《伊利亚特》”和“当今世界唯一活着的最长史诗”,《格萨尔王传》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国内外已经掀起了专门研究格萨尔文化的“格学”热潮,开发格萨尔文化  ,打造格萨尔文化品牌,是我们主动应对文化产业浪潮席卷全球所带来的挑战,使本民族的文化产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占领国际市场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举措,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促成了《格萨尔王》千幅唐卡画项目的产生。

作为格萨尔王的后代,出生在德格县的民营企业家根秋扎西先生出于对故乡的热爱,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强烈地开拓意识,准确把握开发格萨尔文化资源的潜在商机,在1997年提出了《格萨尔王传》千幅唐卡画的创意和最初构思,在1998年至2000年的3年时间内,根秋扎西先生和他的顾问专家前往藏区各地和印度、尼泊尔等地深入考察,详细分析市场在搜集了大量与格萨尔文化和藏族绘画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认真完成了《格萨尔王传》千幅唐卡画的整体策划工作;在2001年,《格萨尔王传》千幅唐卡画专家组正式完成了该作品主要人物的外形、服饰、坐骑、兵器、生活背景等的设计,2002年,项目部在成都招募了30名来自藏区各地的优秀藏画师组成创作班子深入探讨了创作思路、内容表现、人物塑造和艺术风格等创作问题,并开展了具体扎实的筹备工作,2003年,《格萨尔王传》千幅唐卡事绘制工程正式启动。 

2004年6月2日上午,“格萨尔千幅唐卡”项目评审会在中国社科院举行,评审委员会给予高度评价,并一致通过。

2004年9月3日,州长尧斯丹主持召开第9次州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格萨尔王千幅唐卡创作项目相关事宜,并形成了会议纪要,一是要求创新项目的运作机制和形式,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原公司的基础上,由州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德格县格萨尔文化旅游公司和成都嘎玛博秀公司共同建了岭·格萨尔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具体股份是州国资公司占42%,德格县格萨尔文化旅游公司占20%,成都嘎玛博秀公司占38%,确保州内控股和拥有知识产权。

这一项目应该说是甘孜州建州五十多年以来最大的一项文化产业项目,也是整个藏区史无前列的文化产业项目,其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不可估量。通过千幅唐卡画,可以生动地再现唐末宋初藏民族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加深人们对藏民族的了解,全面细致地接触到藏族传统绘画的高超技艺,弘扬藏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下一步还将继续围绕格萨尔文化资源的开发,积极进行了电视剧、卡通片、画册、民族工艺品等相关产业的开发,探索开发康巴文化资源的有效途径,做大做强企业实体。

(三)香巴拉文化中心项目

香巴拉文化中心位于康定城南效5公里国道318线与榆磨(康定——海螺沟)旅游公路的交汇处。由“大吉集团”属下的子公司“康定国际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并承建。自2001年起,进行开发建设,预计2008年以前全部完成。

香巴拉文化中心项目由以下五个子项目组成:

康定国际温泉酒店。占地面积402亩,总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由多功能接待中心、会议中心、康乐中心、藏式民居组成。拥有各种高档客房200余间套,从可容纳20余人到1200人的大、中、小型会议厅、多功能厅12个,集中、西、藏餐饮包房等各式配套服务设施。项目建成后,不仅成为甘孜州首家国际五星级标准酒店,而且成为面向国内外宣传和展示地方形象的重要窗口之一。

康巴藏族博物馆。建于康定国际温泉酒店园区内,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全钢筋凝土结合、藏传佛教坛城式建筑风格。馆内首批藏品为登巴大吉多年来收藏的体现康巴文化特色的1000余件珍贵文物。建成后将成为展示康巴文化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的窗口。预计2004年9月建成。

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建于康定国际温泉酒店园区内,建筑面积7600平方米,全钢筋凝土结合、藏传佛教坛城式建筑风格。馆内藏品包括以《四部医典》为代表的一批藏医药文献经典、大量的藏药标本、传统藏区医疗器械、珍贵的藏医唐卡挂图、雕塑等,在博物馆周围园林中种植藏医药植物,以展示我国藏医药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藏区药精髓。预计2004年9月建成。

榆林宫温泉中心。康定榆林宫温泉是甘孜州温泉的富集区,在民间素有“药泉”的美誉,其矿泉品有9项指标达到并超过国家制定的医药矿泉水指标,属国内外罕见的特优医药矿泉水,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目前,该项目的前期设计、勘测工作已经结束,预计2005年春节前完成首期工程并投入试营业。

嘉绒文化、藏传佛教观光展示区。康定国际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新定拓展项目,占地面积200亩。以“天人合一”的理念着力打造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协调、精美的文化园区,以进一步充实“香巴拉文化中心”的文化内涵。

香巴拉文化中心的主要功能为:会展、休闲、观光、文博、度假、康复保健。整个项目全部建成投入市场后,康巴藏族博物馆和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将成为四川藏区文博最大的亮点和形象产品,康定国际温泉酒店将成为甘孜州高档会议度假中心之一。

榆林宫温泉中心,将与康巴岭嘎中的温泉洗浴、藏医药保健中心联手打造中国西部第一温泉康复保健中心。


八、政策措施建议


为促进我州民族文化产业的科学、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和对策:

(一)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两轮驱动,互相促进。

一是文化事业和产业密不可分、互为依托。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现实生活对文化的需求又使之具有了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二重性。文化事业以公益服务为主,面向群众,注重社会效益,靠政府扶持、社会赞助;而文化产业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面向市场自主经营,以批量生产和提供服务为实现途径,通过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的前提下追求丰厚的经济效益,实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经济价值。因此,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我国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等行业门类,都是在事业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二是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手都硬。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两个概念提出来,强调 “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并激励它们增强自身发展活力”,又提出“四个扶持重点”,并深刻阐述了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不仅不能减少,而且随着财政的增长应当逐年有所提高。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物质生活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多层次多样化趋势,在繁荣发展公益文化事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发展非公益性的文化产业来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便自然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内在动力。因此,必须始终坚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硬。

(二)坚持文化产业的梯度开发与重点突破、全面发展的原则。

甘孜州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独具特色,但由于受资金、人才、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众多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各县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很低,不尽人意之处还很多,因而现在还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事实上也不可能齐头并进,必须走梯度开发利用、重点突破的路子,从实际出发,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优先发展具有绝对优势的地区,以部分地区的优先发展和快速发展来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以特色、品位为突破口,形成自己的品牌,从而占领市场、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还要打破封闭单一的发展模式,改变个体局部运作的困难局面和单打独斗的方式,树立全局观念、整体意识,积极探索文化产业的区域性发展之路,积极构建大文化框架、共同打造优势品牌、努力扩大市场空间,实现全州区域间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最终实现重点突破和全面发展相统一。

(三)坚持民族文化资源向民族文化资本的转变。

民族文化资源不同于矿产资源会有枯竭之日,是可以长期、深度开发的,也是最环保的。因此可以说文化产业是一个无污染、不耗资源的产业。目前对于历史和自然留给我们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等独特文化优势的开发,只是粗放的开发,不仅开发不够,对它的认识也很不够。因此要强力推进民族文化资源向民族文化资本转变。首先要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注重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打破地区、行业、部门所有制界限,以市场经济的理念、开放的姿态发展文化产业,促使文化事业借助旅游不断向文化产业方向发展,凭借旅游业不断提升了文化资源的内涵和档次,从而实现相得益彰、两全其美。其次要加强对康巴历史文化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开展民族历史文化的学习和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效益和当地群众的民族文化素质,增强他们的自豪感。

(四)加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与相互促进。              

文化与旅游结合、相互促进是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行之有效的一条捷径。文化是旅游的内涵与活的灵魂,旅游是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旅游消费的是文化,文化通过旅游这一载体实现其商品属性。着眼于未来发展,从甘孜全州各地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分析,要以文化为内涵、以旅游为依托,努力让来甘孜州旅游的游客享受到丰盛的民族文化大餐,当前及今后应做好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选准突破的“亮点”。旅游品牌的打造和提高,必须构建在丰富的文化资源上。在甘孜州丰富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以文化资源为支撑,赋予旅游品牌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加快景点等品牌的形成、提高品牌的品位和地位;因此,发展旅游业必须注重 “文化”二字,应着眼于民族文化的挖掘、研究和展示。二是强化文化的旅游载体。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充分考虑文化与旅游的内在联系,把文化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在相互依存中求得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协调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借助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高起点地培育和壮大新兴的文化产业,不断促进甘孜州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三是突出文化资源的民族地域特色,把甘孜州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形成民族文化产品系列,不断增强文化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四是加强区域合作。加强甘孜州与相邻省、市、州的区域合作,才能在共同发展中实现双赢。

(五)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的龙头企业。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党委、政府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协调,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转变。发展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是企业,发展壮大一批实力雄厚的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群,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所在。对从事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文艺演出、文化经纪公司和中介机构方面和印刷包装等方面的文化产业骨干企业,要积极支持他们增强市场开拓能力、打造文化品牌,尽快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产业实体。同时,发挥民营企业市场开拓能力强、机制灵活的优势,动员、鼓励和引导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召开项目推介会,积极向企业推荐发展潜力大的好项目;鼓励发展个体经纪人及民营中介服务企业,使他们成为文化市场的经营主体。此外,还要重视充分发挥各种行业协会、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群众组织的作用,支持他们并使更多的非公企业参与到文化产业发展中来。

(六)始终坚持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

民族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自古以来,甘孜州以藏族为主的各民族为适应其天然的地理环境,采取了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不断调整与客观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饮食、建筑、服饰、节日、民族礼仪、宗教信仰等,以及独特的世界观、审美观造就了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特色浓郁的民族文化,成为甘孜州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财富,有待于加紧开发利用。开发中正确处理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原则和保护为重、有序有利有节制地开发的原则,把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因为开发而丢失民族文化本质、独特的个性和对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的破坏,也不能因保护而闭关自守、丧失发展的时机与活力;同时,既要避免无节制的掠夺式开发,又要在保护的同时进行可持续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工作中,要严格依法办事,建立和落实文物保护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并通过采取标示历史文化名城史迹等措施,切实加强和搞好文物古迹的保护、利用和建设工作,使潜在的资源发挥显性效益;特别是对历史文化资源,更要在抓好开发的同时,加紧抢救性保护。

(七)推进文化人才资源向文化人才资本转变。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进程中,如何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起着关键的作用。相比之下,在文化人才工作上要实行吸引人才与留住人才相结合,进一步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实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人才战略,尤其是要切实打破人才的体制、部门、身份限制,拓宽人才选拨的途径、创造促进人才流动的条件、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发挥好现有人才的作用,防止人才流失;同时大力培养和引进经营管理人才、文化创造人才和文化表演人才等急需的各类人才,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大中专学校参与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

(八)深化改革、不断增强文化单位的内在活力。

随着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社会条件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而必须进一步释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因此,应积极搞好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转变经营管理方式,建立文化产业的有效动力机制,为激发文化产业活力、释放文化经济潜力提供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时以增加投入的方式,不断增强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文化事业单位的内在活力,强化改革推动力、科技促进力、文化创新力、商业运作力和政府调控力,为传播先进文化提供先决条件。

                    



  二oo七年十月十一日




地址:www.gzzzx.gov.cn 电话:0836-2837355

Copyright ©2020 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员会

蜀ICP备2020029404号-1 技术支持:天健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