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政协
提升藏区旅游的文化内涵
来源: 发布日期:2010/03/08 浏览:4631
字号: A+ A A-

一、民族文化资源概述


甘孜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交流迁徙的大走廊、内地与西藏连接的纽带、藏汉等各族人民友好交往的桥梁。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底蕴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变迁,衍生出了极富特色、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甘孜州历史上是古康藏卫三区之一,俗称康,也称康巴地区,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康定情歌的故乡、岭·格萨尔王的故里、茶马古道的中枢、香格里拉的核心区。著名的德格印经院,藏区三大印经院之一,是迄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藏族印经院,素有“雪域文化宝库”的美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泸定铁索桥,因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有着重要的革命历史意义而闻名于世;藏传佛教五教并举,共有大小寺庙500余座;丹巴藏羌古碉群已被我国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格萨尔文化藏戏已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有国内唯一仅存的白玉戈巴父系文化,道孚扎巴走婚习俗等独特地域文化。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及古建筑文化被称为“康巴名片”。还有风格各异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民风民俗和多姿多彩的歌舞文化。

全州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1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6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86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1名,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4名。


二、旅游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甘孜州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特殊的人文魅力,是四川建设文化强省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甘孜州是四川推向中国及世界的自然生态旅游和康巴文化旅游的目的地。甘孜州分为三大旅游区:东部环贡嘎山旅游区,包括康定、泸定、丹巴、道孚、九龙、雅江6县,有贡嘎山、跑马山、木格措、塔公、海螺沟、泸定桥、丹巴藏寨、道孚民居、伍须海、郭岗顶等景区;南部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包括稻城、理塘、巴塘、乡城、得荣5县,有亚丁、白藏房、香巴拉七湖、下拥、措普沟、夏邛古镇、毛垭坝大草原、长青春科尔寺等景区;北部格萨尔文化旅游区,包括德格、炉霍、甘孜、色达、石渠、白玉、新龙7县,有格萨尔故里、德格印经院、玉龙拉措、八邦寺、白利寺、巴格嘛呢石墙、松格石经城、父系部落、拉日玛草原等景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康巴文化是甘孜州旅游的魅力和动力所在。其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自然资源的极大丰富性。甘孜州自古以来就是民族迁徙的走廓,吐蕃人、西夏人、蒙古人、回族人、羌人、满人、汉人乃至西方人及其文化不断进入这一地区,在相互冲突和交融中得以升华。同时,由于地处汉藏结合部的特殊地理位置而形成的地缘文化以及不同的治理方式,使得这一地区既封闭又开放,因此,人类演进不同阶段的母系文化、父系文化和部落文化等众多人类活化石能够保存至今,促使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出现了复合性和相对卫藏地区的先进性。此外,由于横断山独特而多样化地质地貌、自然气候、生物物种、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丰富的水能矿藏,使甘孜州成为当之无愧的人类学文化宝库和天然的自然博物馆。

2.民族文化形态的开放性与多元性。历史上,在康巴地区有众多古代族群和少数民族,随着相互间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融互动,逐渐形成了有本地特色的藏文化、汉文化、纳西文化,之后又融入了其他外来文化,如:西亚文化、印度文化、东南亚文化。同时,甘孜州地域文化也呈现出特色鲜明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有情歌文化、嘉绒文化、木雅文化、帕措文化、扎巴走婚文化、雅砻文化、游牧文化等。

3.深厚的格萨尔文化。甘孜州是格萨尔王的诞生地,是格萨尔文化走廊的核心地区,区内有大量的格萨尔历史遗迹,丰富的格萨尔文化资源。作为康巴文化重要特征强悍进取的英雄主义和达观豪放的浪漫主义精神发端的格萨尔文化,是藏民族勇敢、豪爽、乐观、坚韧精神的集中代表。

4.民族文艺特色浓郁。在甘孜州,以藏民族为主体的民歌、舞蹈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多姿多彩,其形式主要为:情歌、牧歌、酒歌、嫁歌、颂歌、悲歌、送别歌和锅庄、弦子、踢踏、热巴、祭祀舞、寺庙神舞等。历史悠久的藏戏,内容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风格独特的藏画、新唐卡画和雕塑,特色鲜明的藏文石刻经文、汉文石刻和碑刻也极为丰富,其中泸定桥“康熙御碑”等极负盛名。

此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文物及文献典籍收藏丰富,州藏博馆就藏有文物1290余件,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32件,德格印经院是我国藏区目前保存藏文文献典籍最多的地方,藏量约达整个藏族文献典籍的70%。 

5.建筑工艺精湛、产品形态丰富。民居、古碉、古桥建筑艺术历史悠久、风格各异。全州有11个县保存有高碉遗迹,是我国高碉分布最广、类型最齐全、数量最多的地区,丹巴被誉为“千碉之国”;泸定县铁索桥、新龙县藏式伸臂桥、德格印经院等一大批古建筑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民族手工艺精湛,主要有制陶、纺织、木作、造纸、雕版印刷、建筑装饰、金银饰品加工锻造、皮革手工艺等,其中,白玉县河坡民间手工艺品驰名中外。

6.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艺术。在甘孜州境内,有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多种宗教文化。寺庙法会、宗教节庆、神山文化等活动的神秘性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此外,甘孜州还有以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格达活佛与朱德纪念馆为代表的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独特民族服饰、饮食文化、体育竞技、民俗节庆活动。


三、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一)机构设置

目前,全州18个县建有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局(一套人马三块牌子),海螺沟管理局设有社会事业处。全州县级以上文化事业单位有43个,其中:州级文化事业单位6个(州歌舞团、州新华书店、州文化馆、州图书馆、州藏博馆和康定剧场),县级文化事业单位37个(18个县级“两馆一所”文化活动中心、17个县级新华书店、3个县级单列文物局、所)。

(二)队伍结构

全州各级文化单位共有职工497名,专业人员214名,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业人才29名,中级职称的专业人才57名,初级职称的专业人才128名,分别占全州文化单位在职人员的5.83%、11.46%和25%。全州有县级半专业文艺演出队11支、业余文艺表演队7支、业余藏戏团15支、民间群众性文艺表演队(锅庄队、弦子队、民族民间文艺表演队及社区文艺队、各类中老年文艺队等)101支,各类经营性演艺中心和文艺演出队9支。

(三)近年来工作开展情况

1.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国家和省州累计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文物保护等工作。新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泸定铁索桥、德格印经院、丹巴古碉群、甘孜白利寺、新龙波日桥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抢救性维修。完成除泸定、甘孜两县外的16个县县级“两馆一所”文化活动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和文管所)项目建设。新建了泸定等9个县的新华书店图书发行场所,对新龙等3县新华书店图书发行场所进行了改造。启动了7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新建成601个“农家书屋(农村书社)”,完成了6个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项目。甘孜州民族博物馆项目即将开工建设。

2.群众文化活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活动为载体,丰富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近几年来,全州开展“送文化下乡”演出9000余场,送科普图书下乡30余万册(套)。甘孜等五县先后被评为“四川省文化先进县”,石渠等三县的文艺队被评为“四川省先进乌兰牧骑文艺队”,炉霍县文艺队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先进乌兰牧骑文艺队”,还有2个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2个乡被评为四川省“民间艺术之乡”、11个乡镇被评为四川省“特色文化之乡”。

3.文化艺术创作。紧紧围绕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创作了一批富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的文艺作品。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累计新创作歌舞节目100余台,音乐、舞蹈作品500余个,美术、书法、摄影作品2500余件,出版小说、诗歌、散文、旅游书籍、文艺理论研讨等书籍80多本,各类音像制品46种。这些作品中获地区级以上奖项的达250多个,获省级以上“五个一工程奖”、“巴蜀文艺奖”、“四川省文学奖”和国家级的“群星奖”等奖项的作品多达近百个。

4.民族文化产业。我州率先在全省地市州级编制完成了《甘孜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配套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全州民族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业主)达到1200余家,从业人员6500余人。2008年,全州文化产业经营收入18528.3万元,占GDP 1.97%。2009年上半年,全州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6433万元,同比增长6.1%,占全州GDP的比重为1.94%。文化相关产业实现经营性收入共计8461.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7%。

5.文化市场管理。坚持繁荣与管理并重的原则,不断加强和规范文化市场、出版物市场建设,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近几年来,累计查缴各类非法出版物10万余册(盘)、盗版图书期刊20余万册(套)。切实抓好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整治和管理,把禁止接纳未成年人作为网吧整治的重点工作。

6.文化遗产保护。加强《文物保护法》的宣传,认真抓好全州各类文物的普查、发掘、修复、收集、整理、保护等工作,近几年,累计投入文物保护专项经费2000余万元。文物保护“五纳入”工作在州本级得到较好的落实,国有馆藏文物清理建档工作全面完成,并实行了数据库管理。“非遗”工作成效显著,在全国地区一级市(州)中位列前茅,建成了中国首家由民营资本投资的甘孜州“非遗”博物馆。中国唐卡博物馆建设进展顺利,炉霍县博物馆进入展馆设计阶段。

7.对外文化交流。2000年,州歌舞团应邀赴台湾开展文化交流活动,2004年参加了在韩国举办的“首届世界文化开放发展大会”,获得大会的最高奖——“世界和平奖”。2005年,色达藏戏团赴波兰共和国参加“第37届国际山丘民俗艺术节”,获得5项大奖。2007年7月,该团又出访英国开展文化交流演出,与英国相关研究机构开展了艺术交流和文化研讨。此外,石渠县弹唱艺人赴英国伦敦、曼彻斯特等城市开展巡演,我州服饰演员和民歌手先后参加了在法国举行的中法文化年活动和在美国举办的华人华语歌手大赛。近年来,我州先后组织参加了第二届、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第四届、第五届四川省少数民族艺术节和第四届、第五届康巴艺术节,举办了第三届甘孜州艺术节、首届中国·甘孜香格里拉国际旅游节、中国·甘孜首届康巴国际狂欢节和康定情歌节等文化交流活动。甘孜新藏画继90年代多次赴欧美等国举办画展后,近几年又有许多美术新作到台湾、香港、北京、成都等地举办联展和个人画展。“格萨尔千幅唐卡”作为我国向世界推介的文化宣传项目,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举行了为期1个月的展览,该项目荣膺“中华民族艺术珍品”称号。


四、文化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目前全州325个乡(镇)中,只有27个乡(镇)文化站,还有50个正在建设,全州2458个行政村中只有596个建立了村级宣传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建成601个。有80%的行政村一年看不到一场文艺节目,有85%的农牧民家庭一年看不到2本书。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贫乏。

(一)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至上世纪90年代以来,乡(镇)村无人员、无场馆、无经费的“三无”现象十分突出。文化阵地建设项目实施进度缓慢,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实施三年来,我州2007年完成3个试点建设,2008年完成24个建设项目,2009年完成批建50个,实施推进进度缓慢。按此进度,“十二五”也难以完成全州325个乡镇建设任务。

(二)公益文化投入严重不足。近四年来,对州级文化和新闻出版事业的投入分别只占州财政收入的4.7%、3.2%、2.6%、1.51%,远远不能满足对公益文化和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的需要。文化设施维修、文化活动开展、购置图书、更新设备等没有纳入财政预算,公共文化建设的经费得不到保障。据统计2005年――2009年全州文化活动经费投入每年人均1.72元,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数。

(三)文化队伍结构严重失调。州县行政机构编制偏少,州文化新闻出版局12名编制,各县普遍3-5名。文化执法人员大多数为事业编制,不具备执法资格。文化队伍建设缺少投入,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专业文艺创作人才缺乏,全州文博系统没有一名从专业院校毕业的专业人才,乡镇从事文化工作的均为兼职人员,工作生活条件差,待遇低。

(四)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够。一是文物保护“五纳入”在各县还未得到全面落实,众多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点没能得到及时抢救维修。二是缺乏专业人员。三是非遗工作没有专项投入,没有专人保护。 


五、加快文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甘孜州战略地位特殊,是达赖集团图谋“西藏独立”的示范区和轴心区。长期以来,达赖集团与我争夺群众、争夺思想阵地,反分裂、反渗透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加强甘孜藏区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先进文化占领阵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和战略意义,其现实必要性更为迫切。要提升甘孜州旅游的文化内涵、弘扬藏族文化,就必须强力推进甘孜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培养文化旅游所需的各类人才,倾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为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建议中央、省启动实施藏区文化阵地建设工程、藏区文化人才培训培养工程、藏区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藏文化“走出去”工程。组织专门力量,编制5—10年规划,并逐步实施。

(二)建议用3—5年时间全面建成覆盖州、县、乡、村广大农牧区的文化和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期间,建成州民族博物馆、州文化馆、州图书馆、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展培训中心、甘孜州文化艺术培训中心,改造或新建县级新华书店,全面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的建设任务。建成县、乡两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村级文化活动室,并把文化室建设逐步延伸到藏传佛教寺院。

(三)建议中央、省设立藏区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建议中央、省每年投入300万元用于甘孜藏区文化遗产保护并逐年增长。文化产业资金以贷款贴息等方式用于扶持民族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培育民族文化企业,增强民族地区“造血”功能。

(四)建议藏区州、县新华书店转制成公益性事业单位,以充分发挥国有发行主渠道作用,并承担农村发行网点的建设任务。

(五)建议国家加大对藏区专业奇缺人才的支持、培训、交流力度。实施康巴民族语翻译出版工程。建议将州歌舞团、各县演出队作为文化部对外演出集团的会员单位,安排对外文化交流,并给予资金扶持。

(六)打造知名文化品牌。请求将我州德格印经院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纳入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工作计划,予以指导和重点支持;请求加快丹巴藏羌古碉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进度。


六、关于加快文化项目建设工作的建议


(一)着力构建覆盖全农牧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大项目投入,加快建设步伐,经过3至5年的努力,建立覆盖州、县、乡、村四级的文化服务网络体系。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在全州325个乡镇新建综合文化站。每个站的建设资金应不低于40万元(中央财政投入30万元,省财政配套10万元)。同时,建议每年为乡镇综合文化站补助工作经费1万元,纳入中央和省财政转移支付。

—村级(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工程。启动农牧区村级(社区)文化活动室的建设项目,与基层村级活动室建设项目等合并建设、综合利用。每个村级文化活动室投入建设资金20万元(中央财政投入10万元,省财政配套10万元),其中设施建设资金15万元、设备配制经费5万元。建议每年为村级(社区)文化活动室补助工作经费5000元,纳入中央和省财政转移支付。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快甘孜州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步伐,到2011年全面完成18个县级共享工程建设,同时推进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进度。

—“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农家书屋”截止今年已完成601个村的建设任务。按照全州2458个行政村的建设要求,“农家书屋”要配合牧民新村、“牧民定居计划”实施,与基层村级活动室合并建设、综合利用。以建成的“农家书屋”设立出版物销售网点,解决基层农牧民群众购书难的问题。每个“农家书屋”配备的出版物中藏文出版物的比例应达到40%以上,配备图书数量不少于1000册。同时在建设初期对每个书屋补助资金2000元,用于书屋图书陈列和阅览设备的制作。建立“农家书屋”的管理运行机制,建成后的“农家书屋”每年要有新的书刊更新配备,数量每年不少于300册,经费纳入省级财政预算。

(二)改善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为每个县投入资金15万元,解决各县“两馆一所”文化活动中心配置一套开展工作所需的音响录音、照相、摄像设备和电视、电脑。每年为各县图书馆解决专项购书经费5万元,并纳入中央或省财政转移支付。

(三)加强送文化下乡投入。

建议每县成立一支专业的文艺演出队,为每个县配备一辆舞台流动车、一套音响设备和发电机,每年为各县解决20万元的送文化下乡经费,并纳入中央或省级财政转移支付。

(四)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建议省上针对甘孜州文化队伍建设的实际状况,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按照长期、中期和短期的培训方式,一是每年选送一批优秀人才在内地专业院校进行两年以上脱产学习,二是每年选送一批针对专业特长为期半年至一年的培训,三是每年轮流对相关专业人才开展为期一至三个月的短期强化培训。 

(五)加强出版物市场监管。

甘孜州一直处于反分裂斗争的最前沿,出版物市场监管责任重大,直接关系到全州的稳定大局。为此,建议加强出版物市场执法队伍建设,解决编制,配备专人和专用设备、车辆等,每年由中央和省财政投入100万元出版物市场监管经费,确保出版物市场健康、繁荣发展。




地址:www.gzzzx.gov.cn 电话:0836-2837355

Copyright ©2020 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员会

蜀ICP备2020029404号-1 技术支持:天健世纪